第十三篇 和合 (第1/5页)
第十三篇 和合
![]()
第六十四章 比起京城的"金秋十月",大同的冷是带着刀子的: 风吹过城墙箭垛时,会发出类似骨笛的尖啸,老卒们都叫它"鬼梳头"; 蒙古驼队忙着给牲口披毡毯,骆驼睫毛挂着霜,呼出的白气里带着草料渣; 护城河边的芦苇一夜白头,风一吹就簌簌地抖,活像被拔了毛的雁群。 此刻若站在城头北望,会看见阴山山脉已戴上雪冠,活像群蹲踞的饿狼。而城南关帝庙的旗幡,正被朔风撕扯得猎猎作响,仿佛在演练一场无声的厮杀。 来时还是盛夏酷暑,一转眼三个月就过去了——因为老祖宗指示,玉城必须留下监工、监督、验收,确保一切的进程都能满足于最初的设想!为什么要这么严格?因为大同是一个样板,与此同时,宣府的张家口、山西的水泉营、延绥的红山寺也正在做着一模一样的事,未来也将做一模一样的生意。 当然了,老祖宗也没有亏待这个会下金蛋的乖孙儿,专门让赵甲置办了一个宅子,丫鬟、小厮齐备,就只伺候玉城一个人儿! 周浑终究还是回家了,只可惜母亲早已过世,如石头般又臭又硬的老爹还健在,两父子守在一起,震慑得周浑眼睛也不敢瞪、粗口也不敢出,正所谓一物降一物! 离开业还有十日,所有建筑、装修、陈设的部分早都已经通过了验收,此刻正是铺货和人员培训演练的阶段。所幸大部分干活儿、管人的事都是赵甲和钱乙负责,玉城就是冷眼旁观地查漏补缺。 玉城晨起热热地喝了一碗南瓜小米粥,就忙忙地开始写信: 第一封信,写给三雄的——告知这里一切都好,代问爹、兰姨、欢哥儿好。银子赚了许多。预计十二月初从大同出发,回西安与你们团聚过年。 第二封信,写给钱小掌柜的——询问了一些雅筑和第一锅的生意,又叮嘱了一些年底分红的事情,并告知年后回京。 第三封信,写给冯英姿的——告知未来和合坊开业的进展,务必保障供货和品质。 第四封信,写给陆沉的——告知自己回西安过年的安排,询问陆沉是否有回老家过年的计划。如有,切记一定要来西安盘恒两日! 四封信写完,已过了晌午。按时间推算,今日应该是才哥离京抵达大同的日子,除了带来老祖宗的最新指示之外,还要一直跟进至和合坊顺利开业。 玉城喝着茶,听着窗外的秋风萧瑟,静等才哥的到来。果不其然,下午时分,才哥到了。 两兄弟见面,自然免不了亲热寒暄一番。放下行李,坐下来就要开始谈正事了: 首先,才哥带来了老祖宗亲笔题写的“和合坊”招牌匾额,京城特意订制,兼在护国寺开过光的。 其次,老祖宗同意玉城十二月初回乡省亲过年的安排,还赏了两箱金玉细软之物作为手信,要求务必风风光光、体体面面地回去。 第三,也就是确认开业方案,有铺货的、人流管制的、促销引流的、应急预案之类的,确保首家和合坊开业一炮而红——因为朝廷极关注这次边境互市贸易的进展,甚至连久久不理朝政的皇帝都再三向张公公叮嘱,只能成功,不许失败! 最后,玉城拿出了一块专门为开业倒数十天而画的看板——上面以开业前的各项必要准备工作为纵轴,每项工作列明了目标要求、完成时限、责任人和检查人。每日开早会时强调、每日开晚会时汇报复盘,基本涵盖了之前广客隆开业时遇到的所有问题。 这便是老祖宗和才哥之所以厚待玉城的重要原因了!无非就是经验二字,曾经付出大量金钱和时间换来的经验!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