玉寵傾城:大明男妓青雲錄_第二十四篇 尘缘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十四篇 尘缘 (第1/4页)

    

 第二十四篇  尘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第一百一十八章

    从扬州坐船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南行,三日之后便到了苏州;再从苏州坐船走水路,两日之后便到了杭州。沿途虽经无锡、嘉兴等锦绣繁盛之地,却因要赶时间,哪怕只是人间天堂的苏杭也只是短暂停留了两日,看了看那闻名天下的园林、灵隐寺和西湖,便得匆匆奔赴下一站了。

    待到玉城、三雄和阿康第一次见到海之时,已经身在宁波港了——去蓬莱,从宁波搭乘闽浙海商船一路北上是最好最快,也是最安全稳妥的方法!

    在港口码头上看海,感觉并不十分稀奇,可一旦驶到了一望无际的海上,举目望处尽是海天一色,才有了一种不真实的梦幻感!

    尽管之前有过晕船的经历,但此番航行海上和航行在运河里,颠簸晕浪的程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!再加上遇到了一次中等强度的台风,更是让三人如同走了一次鬼门关,狂吐不止,惹得同船的客商们好一阵嬉笑。

    茫茫海上,不见一物,没有参照物,没有方向感,也没有了时间的概念,日出日落、明月繁星便成了每日里唯一的盼头和乐趣所在。

    玉城觉得自己对不起三雄,要不是陪着他去找爹,也自然不需要受这份罪。。。

    三雄觉得没关系,玉城的爹反而比自己的爹更要亲,这一生难得一遇的海上见闻,就算死了也值!

    实在是觉得无聊到难过,二人便只剩下了一件事可做——互相撸射在嘴里舔干净,毕竟这海船之上,淡水极为珍贵,只能保证最基本的梳洗和生活。。。

    终于在第十二天,七月初二的晌午,商船停泊在了登州港,蓬莱到了!

    登州港集合了军事要塞、海运咽喉、文化圣地的三重身份,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便是在这里,而灵机法师手绘地图的关键参照物也是在这里。

    玉城一行下了船,踏着青石板路,穿过码头喧嚣的人群,径直往县衙方向走去。这登州港与蓬莱县浑然一体,码头走到县衙都不足一里路。地方虽不大,但是凭借港口转运和军需供应为主,民间商业受控但活跃,奢侈品交易也极兴盛。

    蓬莱县衙旁有家   “观浪阁”   客栈,虽不算奢华,却因靠近官署,往来商旅、公差多在此落脚。客栈门脸不大,黑漆木匾上题着   “宾至如归”   四个字,檐下悬着两盏褪了色的红灯笼。三雄丢出一块碎银,要了两间临街的上房,脚沾了地,这人的心才总算踏实了下来。

    先是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——在海上的十多天,感觉人都馊了,换上了爽利的衣服,整个人都神清气爽了起来。这蓬莱的天气便不再似江南那般湿热,虽是正午酷热,但咸腥的海风却干爽,类似西安,但却又纯净了许多,想来这就是海边的好处。

    安顿好行李,三人出了客栈,拐进县衙后巷。这里虽不如码头热闹,却也有几家食摊,烟火气十足。

    玉城挑了一家看起来干净的坐下,摊主是个满脸风霜的老大娘,见有客来,麻利地擦了擦桌子:“几位来点啥?今早我们家老头子刚捞上来的黄鱼、海蛎子、海带,鲜着呢!”

    玉城自幼就生活在西北,后来日子好过了,倒是也吃过一些海鲜,不过都是干货泡发的稀罕物,这种新鲜捞上来的也并不认识几种,说出来怕人笑话,便聪明地吩咐道:“就挑你们最新鲜最拿手的上吧,再加两个小菜,我们都饿坏了!”说完冲着三雄挤了挤眼。

    不多时,热腾腾的饭菜上桌——

    三大碗海鲜面,粗瓷海碗里盛着乳白色的汤底,浮着几尾小银鱼、虾仁,面条筋道,撒了一把翠绿的海菜,鲜香扑鼻。

    鲜鱼汤,用的是蓬莱本地黄鱼,鱼rou雪白,汤色清亮,缀着几片嫩姜和葱花,喝一口,鲜得人舌根发麻。

    凉拌海蜇、盐水扇贝、炸小杂鱼、虾仁拌菠菜、海带炖豆腐。

  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